樓宇清潔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區垃圾分類的變化特征及其作用
時間: 2021-08-16訪問: 1260
▌背景 / Background ▌
南京祿口機場疫情爆發使得國內抗疫形勢再次緊張起來,病毒溯源結果顯示保潔在垃圾清運、衛生作業過程防護洗脫不規范是導致本輪疫情病毒輸入的第一個漏洞。垃圾導致的疫情傳播引發廣泛關注,垃圾分類能夠對涉疫垃圾實現閉環管理、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重要性在疫情中進一步凸顯。
社區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單元,也是垃圾分類和疫情防控的主戰場,疫情沖擊下社區垃圾分類體系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卻也在疫情防控過程發揮新的作用。為探究社區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在疫情期間的變化特征及作用,研究在2020年疫情期間對全國范圍內居民展開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3144份。研究結果對我國后疫情時期進一步鞏固防疫效果,持續推進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結論與建議/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
▼No. 1
社區垃圾分類的推進對于疫情防控措施落實有明顯助益,作用機制可能是從社區工作組織和居民行為意識兩方面進行提升(圖1)。分類越好的社區所采取的防疫及防疫分類措施越完善、居民防疫意識越強。針對垃圾分類與疫情防控工作間雙向促進特點,在社區工作推進過程中,應從兩項工作中互相汲取經驗,凝練共性特征強化社區治理能力,提升居民素質。利用同步推進中的正協同效應,在組織部署工作時應統籌兼顧,抓住“疫后窗口期”,順應愛國衛生運動大勢,在鞏固防疫成效基礎上大力推進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圖1 社區垃圾分類與疫情防控交互作用機制
▼No. 2
疫情期間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的響應主要表現在調停分類措施與新增防疫措施兩方面。55.3%已開展分類社區做出分類調停改變,其中16.6%暫停了全部垃圾分類工作,措施調整則以暫停易腐垃圾破袋(59.8%)、撤除督導人員(56%)等人工依賴性高措施為主。85.5%社區新增防疫相關分類措施,新增措施以增設口罩專用收集桶(54.0%)、收集箱集中定點消殺(34.2%)為主,社區調整與新增措施比例及程度隨疫情風險增高而加大。疫情驗證了定時定點模式推廣可行性,凸顯智能化分類模式在無人監管、無接觸條件下維持分類監管力度、保障分類質量的巨大優勢,應進一步挖掘智能化分類模式應用潛能。
圖2 疫情前后分類措施實施情況
▼No. 3
疫情導致社區垃圾分類基礎成分產生明顯變化,廢棄口罩大量增加,居民投放垃圾頻次顯著降低。疫情期間,人均廢棄口罩產生頻次約為3.7個/周,將近一半(48.2%)被調查者平均每周產生廢棄口罩數量在0~3個范圍;30.6%居民投放垃圾頻率降低,由疫情前5~7次向疫情期間低頻段轉變趨勢明顯,疫情越嚴重地區口罩產頻更高、投放垃圾頻率降低更多。針對垃圾組分變化,社區應貫徹落實垃圾分類,對涉疫垃圾分類分流收集處置,并靈活調整疫情期間垃圾清運計劃,總結居民行為規律,適時調減清運頻次降低成本。
圖3 疫情前后居民投放垃圾頻次分布
研究結果驗證了分類成效穩定性及其在防疫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為深入理解垃圾分類作用機制提供新場景和新思路,也為后疫情時期防疫效果鞏固以及垃圾分類長效推進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疫情下社區垃圾分類的變化特征及其作用》將于近期刊發于《環境污染與防治》期刊,作者尹筱思、李馨予、嚴祥瑞、徐興坤,通訊作者吳偉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