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務研究
李迎生 | 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初探
時間: 2019-10-16訪問: 2201
社會工作作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和實踐領域,在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社會服務事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黨和國家對社會工作學科(專業)的發展、對中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一直給予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推進。加快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建構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和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工作學科(專業)建設的當務之急和奮斗目標。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發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號召。社會工作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學科和應用專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或者說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服務事業的應有之義。本文擬就這一議題做初步探討。
一、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雙重意涵
在討論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之前,應當弄清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我們認為,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意涵,關鍵在于要處理好我們要建設的社會工作體系與國際上通行的社會工作體系(社會工作體系的一般架構)的關系。在筆者看來,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與后者是特殊和一般的關系。這樣一來,所謂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涵義就應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即什么是中國社會工作體系,重在界定我們要建設的社會工作體系的一般架構;第二個層面即什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重在界定什么是社會工作體系的“中國特色”。第一層含義中國要建設的社會工作體系和國際上通行的社會工作體系沒有太大、太多、實質的差別,它體現社會工作體系的通用特征或者說共性、一般性,而第二層含義則體現中國社會工作體系與一般意義的社會工作體系或者說國際通行的社會工作體系的差異,體現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個性、差異性、特殊性。雖然上述雙重含義體現的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但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本文的核心議題即設定在討論“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構建問題,它是上述兩重含義的有機結合或者說整合。
1.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意涵
既然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實踐為本的專業及學科,社會工作體系就與以理論為本的社會學、政治學等專業及學科不同。我們要建設的社會工作體系應當包括社會工作學科架構、社會工作學術(思想)體系、社會工作話語體系、社會工作人才體系、社會工作實務體系以及社會工作管理體系等內容。
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導,借鑒費孝通關于社會學學科建設的“五臟六腑”說、Flexner關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六個標準”說、Weiss-Gal等人關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八個特征”說,結合社會工作“以實踐為本”的專業及學科特性,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構成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社會工作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和專業地位的建立及學科(專業)體系的形成(學科、專業自主性)。這里涉及社會工作與社會學、心理學、公共管理、政治學等一級學科的關系,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自主性學科(專業)的學科(專業)體系的構成(包括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的劃分及各層次內部的構成)等。
二是社會工作的價值、知識(思想、理論)、話語體系。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學科、專業,有一整套成系統、科學性、專業性兼具的與其他學科(專業)可以明確區分的知識(理論)體系和話語表達習慣、范式,這些總體上還是屬于社會工作學科體系建設的內容。就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化人類服務的專業而言,還有一套獨特的專業價值倫理體系,這不僅體現在實務層面,社會工作知識(理論)、話語體系的價值性也是比較鮮明的。
三是社會工作的人才體系,涉及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培訓)、使用、評價、流動體系的建設;高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涉及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與自主性的獲得,教師從業資格的準入與評價體系的建設,各層次教材、實習基地的建設等;實務部門社會工作者準入、使用、評價、薪酬福利、流動、培訓體系的建設;高校培養專業人才與實際部門的規范化對接體系的建設等。
四是社會工作的實務體系,包括社會工作實務的領域劃分、崗位設置、職業倫理、服務標準、評估體系等。當然這里主要是對社會工作實務體系的狹義劃分;廣義上社會工作實務體系應當包括社會工作人才體系、行業共同體、管理保障等相關體系,涉及社會工作職業化建設的相關諸多內容。
五是社會工作學術(行業)交流體系,涉及社會工作專業、行業共同體(學會、協會、聯合會)及交流平臺(學刊、專業期刊、行業媒體)等形成的社會工作學術(行業)交流體系。目前中國在這方面欠賬太多,例如,還沒有一本進入北大、南大評價體系的社會工作核心期刊,中國社會工作學會還未取得與中國社會學會、中國法學會等類似的地位與影響力等。
六是社會工作的管理保障體系,涉及整個社會工作事業的領導、投入、協調、監督、評價等一系列管理職能體系。中國社會工作管理保障體系在中央層面主要涉及以下主體,中國社會工作行業(實務)的主管機關是中組部、民政部,教育主管機關是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術宣傳主管機關是中宣部,投入保障主管機關是財政部、發改委等。各主管機關如何有效地協調實現社會工作教育、研究、實務的良性互聯、互動、互構、互促,協力推動中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2.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意涵
社會工作體系的中國特色或者說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應當如何理解,坦率地說截至目前是一個探討不多但又十分重要的課題,不同的學者對此肯定有各自的認識,但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大的方面是最重要的影響、制約因素,受此影響、制約而形成的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必然體現鮮明的本土特色。
一是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核心指導地位。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社會工作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專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指導地位顯然應當成為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一個鮮明特色。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規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區別于資本主義制度與其他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其對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具有根本的規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經濟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在這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無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無論是學科體系、人才體系還是實務體系,黨的領導都是無條件的。社會治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工作發揮作用的重點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為作為社會力量、專業力量的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治理提供了機遇和空間,也對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及如何發揮作用做出了規范、提出了要求。
三是中國社會快速轉型期人民群眾社會服務需求對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規定性。在社會快速轉型期,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統一包攬的社會福利體制已經不再發揮作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多元共擔的社會福利體制又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并充分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出現了眾多非常特殊的民生問題,如快速老齡化導致的巨大的養老服務需求,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導致的流動人口服務需求,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的服務需求,等等,所有這些,與西方社會服務面臨的問題不同,對我國社會工作體系建設必然構成重要的制約,既規定著社會工作學術研究課題的選取,也規定著社會工作實務體系(領域)的構建。
四是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對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重要影響。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包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價值、福利思想和豐富的經驗智慧,對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需要加快建設
總體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對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專業)來說,更是加快學科建設、實務轉型、使社會工作取得應有的學科(專業)地位的需要。
首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社會工作正是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的需要而恢復重建并快速發展的一個學科、專業。于今,作為專業的助人服務者,社會工作者廣泛分布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減災救災、公益慈善、優撫安置、社區建設、扶貧開發、就業服務、教育輔導、衛生服務、司法矯正、人民調解、人口健康、信訪調處、青少年服務、殘疾人服務、為老服務、婚姻家庭服務等工作領域,在了解群眾需求、落實社會政策、改進社會服務、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治理、增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都有其獨到的作用。從2015年起至2018年,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更是連續四年被明確寫入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之中。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對社會工作學科、專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會工作界應以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實際行動積極回應新時代的迫切需要。
其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是加快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需要。社會工作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被引進到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社會學等學科被取消而中斷了近30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在我國恢復重建,至今也已經歷了30余年。毫無疑問,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在我國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也必須指出,與兄弟學科相比,社會工作學科建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其核心和關鍵是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建構嚴重不足。由于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建構嚴重不足,在專業教育及實務中采用的理論、方法及技術技巧主要或基本是借用西方的,這種局面已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長遠發展。實現專業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必須加快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前提、基礎和關鍵。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必須強調文化敏感、理論自覺與實效導向。強調文化敏感是因為西方文化價值體系與我國不同,必須加以適應性改造。強調理論自覺是因為西方與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解決問題的路徑不同,所以起源于西方的專業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在中國肯定不完全適用。只有從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才能有效地應對和解決中國當下的矛盾和問題。
其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是推進社會工作實務轉型的需要。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社會工作專業恢復重建以來,特別是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戰略部署以來,在社會工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工作實務建設在我國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必須指出,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的要求及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相比,社會工作的發展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社會工作發展尚面臨各種嚴峻的挑戰,具體體現在社工人才數量、質量遠未達到要求,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社會工作服務效能有待增強,社會工作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社會工作發展環境有待優化,等等。我國社會工作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中,社會工作的效能有待增強是關鍵。導致目前社會工作效能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不足,沒有形成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實務框架(模式)是最基本的原因。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實務體現為本土實際社會工作與外來專業社會工作“兩張皮”并存的過渡性特征。本土實際社會工作具有行政性、非專業、本土性(原生態)等特征,在計劃經濟時期曾經發揮了應有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轉型,轉變成為一種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推進社會工作實務的轉型、建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實務框架(模式)以提升社會工作服務的效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應有之義。
最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是社會工作自立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需要。國際上,社會工作是與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等兄弟學科一樣,具有平等的學科地位。在美國,高校社會工作學院與社會學系一般是并立的。在我國港臺地區,社會工作系與社會學系一般也是并肩而行的。但在我國,社會工作一般是作為社會學的二級學科(少數高校作為公共管理等學科的二級學科)而存在的。這與社會工作學科在我國發展的獨特背景相關。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社會工作自西方引入及20世紀80年代末的恢復重建都是依托社會學一級學科而進行的。這一特殊背景對我國社會工作初期發展顯然有有利的一面,對此我們非但不能否認反而應當加以充分肯定。但長此以往又不利于社會工作獨立學科地位的建立、對其他相關學科的兼收并蓄、社會工作實務的推進及社會工作學科(專業)社會認同的提升。如何處理社會工作與社會學及相關一級學科的關系、確立社會工作的獨立地位是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建設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有利于壯大社會工作的整體實力,提升社會工作的地位,促進社會工作與兄弟一級學科平等關系的建立,從而推進社會工作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路徑
針對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樣一個關鍵問題,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針對這一問題也提出過一些很有啟發的主張,例如,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曾就中國社會學學術創新的路徑,提出過“立足現實、開發傳統、借鑒國外、創造特色”的思路。根據習近平同志的《講話》精神,借鑒從鄭杭生先生相關主張獲得的啟示,我們在這里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將滿足中國現實需要作為構建社會工作體系的出發點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以實踐為本的專業和學科,其理論只有能夠指導實踐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證明其理論的科學性。習近平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而立足當今中國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的現實需要,從中國面臨的各種現實民生問題出發,圍繞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重大社會服務問題,提出獨創性的理念、主張、方案,這樣形成的理念、主張、方案才能對社會服務實踐發揮實際的指導作用。“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出發點。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群眾的服務需求趨勢、國家治理的能力建設需要等發生了新的變化,對我國社會服務制度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形成中的社會工作體系如何回應滿足新時代的要求,有效應對當下最迫切的民生問題,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擺在社會工作界的一個重大課題。
2.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中國社會工作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當代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區別于西方社會工作體系的根本標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就應當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新時代中國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社會工作以“助人自助”為專業理念,以解決困難群體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滿足其服務需求為實務目標和方向。毫無疑問,社會工作在我國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和實務方向。社會工作界應當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社會工作研究、教學和實務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明確的實務指引。我國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從西方引進的學科(專業),在對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問題上,應該說是需要經歷一個過程的。當今,社會工作界大部分同志對此的認識是清醒的、態度是堅定的。同時,也有一些同志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力不足,在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工作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功力不足。習近平同志《講話》提到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馬克思主義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問題,在社會工作界也存在,甚至在一些社會工作專著、教材、論壇出現馬克思主義“失語”“失蹤”“失聲”的情形。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改變。
3.開發本土傳統的社會工作思想與實踐資源
偉大的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學說,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直至近代的孫中山等一大批思想家,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的思想、智慧,不僅為先輩的社會福利、社會服務實踐提供了重要依據,對今天的社會服務、社會建設的影響也難以忽視。例如,儒家的“大同”思想強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記·禮運·大同》)。墨家主張“兼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子·兼愛中》)。當然,儒家的“仁者愛人”與墨家的“兼愛”是有差別的,儒家強調“愛有差等”,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顯然與墨家的“兼愛”有所區別。自漢代以來,“獨尊儒術”使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也使得儒家思想影響至今。中華悠久的文明還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服務實踐,例如西周時期的“保息六政”“荒政十二”,戰國時期的“九惠之教”,漢代興起的“常平倉”,宋代興起的“社倉”“義倉”等,到了中華民國時期,西方的社會工作還被引進到中國,開啟了最初的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也留下了一定的成果。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中華悠久文明發展進程中產生的那些寶貴的社會服務思想和實踐,是今天構建中國本土化社會工作體系值得開發的傳統資源,對此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4.借鑒國際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優秀成果
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其落腳點是社會工作體系的建設,我們構建的社會工作體系應當是體現人類社會服務普遍規律的社會工作體系,必須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反映社會服務規律的思想、觀念、模式、方法、策略、案例等等,為我所用,也就是說,我們構建的社會工作體系不能違背這個專業的國際通則、國際慣例。惟其如此,我們構建的社會工作體系才能既與國際社會工作體系共融共通,又保持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不至于成為一種與世隔絕的、另類的社會工作體系。為此,我們必須堅持開放性和包容性。社會工作學科(專業)首先形成于西方,西方社會工作體系既包含體現了人類社會服務普遍規律的內容,也包含體現西方特定歷史文化傳統、發展階段、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人民特色需要的內容,例如西方個人主義價值體系、基督教文化等就對專業社會工作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理念、價值層面,也體現在制度、模式、方法、策略層面。應當注重借鑒吸收西方社會工作反映了人類社會服務普遍價值、規律的內容,包括社會工作理念、方法、模式、路徑等等,剔除其與我國國情不相適應的成分。西方構建社會工作體系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比較成熟的、成功的經驗,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所有這些對我國社會工作體系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在以上工作基礎上整合創新、建構特色
以上四個方面的工作歸根結底是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服務的具體工作,整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加以系統地歸納提煉、整合創新,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才能最終得以形成。首先,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構建,當然必須從我國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的改革發展實踐出發,實現理論構建與實務創新的互構互促、良性發展。在這里,主體性、原創性和時代性是必須堅持的,是著力點、著重點、立足點。《講話》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其次,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應當體現繼承性、民族性。社會工作界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相關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相關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相關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如黨的社會服務理論和政策、中國特色社會服務制度建設和服務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發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華優秀傳統社會服務文化、經驗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三是國外社會工作體系建設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有益滋養。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社會工作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實務創新。最后,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應當體現系統性、專業性。系統性是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專業性是學科(專業)建設的科學性的必然體現。
四、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目標
加快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實務體系,我國社會工作學科(專業)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因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實務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的目標和方向。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學科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前提性的意義,其中,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工作學術思想(理論)是社會工作學科體系建設的關鍵、核心。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實務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和努力方向。此外,還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在國際社會工作界的學術(專業)話語權。
社會工作學科體系涉及社會工作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學科的關系及社會工作學科內部的結構(層次)關系。就前者而言,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來自眾多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學科,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哲學、心理學、醫學、生態學等,社會工作雖然借鑒了這些學科的理論整合形成本學科的基礎理論,但從國際經驗看,社會工作與這些在我國屬于一級學科的學科之間一般是平等關系。我國目前的情況則與之不同。在我國,社會工作一般是作為社會學的二級學科而存在的,在少數高校,社會工作是作為公共管理等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而存在的。從長遠看,這種局面應當改變。
就社會工作學科內部的結構(層次)關系而言,社會工作學科(理論)體系涉及基礎學科(基礎層次)、專業學科(中間層次)、應用學科(應用層次),在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大致相當于學科基礎課、學科專業課、學科選修課三個層次。社會工作基礎學科包括社會福利思想、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研究等,社會工作專業學科包括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行政、社會政策、社會保障等,社會工作應用學科包括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流動人口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反貧困社會工作、民族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等。社會工作學科的以上三個層次在國際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同層次的側重點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如在第二層次,社區工作、社會行政、社會政策在我國更受重視,這應該與我國主流價值體系及人口眾多且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有關;在第三層次,流動人口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反貧困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等在我國受到突出強調則與我國處在社會快速轉型時期的特定時代背景有關。
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工作學術思想(理論)是社會工作學科體系建設的關鍵和核心追求。這就邏輯地提出了加強社會工作學術體系建設的問題。社會工作學術體系涉及社會工作學術研究的理論方法、社會工作學術命題(問題)的提出、學理的論證,涉及社會工作重大學術突破,包括標志性概念的提煉、新的理論判斷的概括、新的學術思想(方法、技術)的形成,涉及社會工作學術的標準與評價(學術管理)。主體性和原創性是學術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因此,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形成反映當代中國社會服務氣象、與世界社會工作學術平等對話的社會工作的中國學派,應當成為中國社會工作學術體系建設的目標。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以實踐為本的學科和專業,社會工作學科(專業)建設的目的在于為中國特色的社會服務提供學理的支撐,以提升社會服務的規范性、科學性、有效性,因而,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實務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和努力方向,對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更具有根本性。前文述及,社會工作實務體系涉及內容廣泛,而社會工作實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如何加快形成整合的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實務框架(模式),以擺脫社會工作實務中目前存在的專業社會工作與本土社會工作的“兩張皮”現象。在這里,專業社會工作要重視吸收、提煉本土社會工作中豐富的實踐經驗,本土社會工作更要充分接納專業社會工作的基本框架,在二者的交融互構中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實務體系。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話語權建設被提上重要高度。《講話》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現在,歷史和時代給我們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了要求,即更好地掌握和提升學術話語權,并在理論自覺基礎上達致學術話語權的制高點。”這是包括社會工作在內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從世界學術格局邊陲走向中心的一條必由之路。由于社會工作在我國恢復重建的歷程還比較短,在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在國際上邊陲意識還比較濃厚,隨著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社會工作要逐步從邊陲走向中心,對人類社會服務事業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導向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