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務研究
能力為本:加快醫務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十分緊迫
時間: 2020-04-14訪問: 1787
從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來看,醫務社會工作在近代醫療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健康中國”發展背景下,伴隨醫療衛生事業深化改革以及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與人文醫學的發展,醫務社會工作迎來了的戰略契機。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與南昌大學一附院、江西省兒童醫院、江西省腫瘤醫院、江西省人民醫院建立了實習合作關系。從實際情況來看,醫務社會工作教育在我國起步甚晚,運行效果有待提高。而此次新冠肺炎突襲,不僅僅是對我國醫院應對能力的挑戰,亦是對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醫務社會工作隊伍的巨大挑戰。但是,只要秉持化危為機的思路,這也是系統思考提升醫務社工能力建設方向的契機。
疫情廣泛而快速傳播的傳染性特征,決定了治疫、防疫工作僅依靠純粹的醫學努力無法遏制,因為它是對社會系統三個層面(生理—心理—社會)的整體挑戰。在治疫、防疫工作中,醫護人員專注于患者的生理康復,社工則充當資源整合者的角色,通過鏈接、整合社會多方資源與力量來提供心理—社會方面服務。只有搭建全面的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治療和防護網絡,才可有效保證醫院的服務秩序,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社會的危害。
鑒于目前醫務社工尚處于起步階段,普遍存在經驗欠缺、能力不足的情況,難以發揮預期功效。也就是說,疫情對醫務社會工作教育提出了非常急迫的挑戰。為此,有必要著眼于后疫情時代,堅持能力為本原則,加快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大略來看,醫務社工人才培養至少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強能力建設:
第一,培養運用公共衛生信息的能力。疫情發生時,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虛假消息四處散播,這極易誤導民眾,引發不良社會后果。醫務社工可整合科研人員、醫生等多方專業人士的意見,及時形成科學、可靠的防疫信息集,并打通信息傳播渠道,讓更多民眾、患者接收到優質信息,提升其自我防護能力,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也就是說,醫務社會工作必須關注實務的基本外部環境——面向從全媒體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傳播環境——該如何開展實務。顯然,面對這一問題,醫務社會工作教育必須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知識體系,必須把具備以大數據挖掘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能力納入培養目標,把網絡社會工作的非在場實務能力作為培養內容。
第二,提升多維度抑制集體焦慮與恐慌的能力。面對疾病,個體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脅,恐慌與焦慮是人本能的反應。人們很容易受到環境中一些無意識誘因的影響,并且相互傳染形成集體非理性情緒。醫院中的集體恐慌以及由恐慌所帶來的失序與混亂比疾病本身更難控制,它的危害往往比疾病更嚴重。醫務社工要重點處理患者恐慌及焦慮情緒,引導個體冷靜、理智、客觀地面對其處境,并盡可能理性地開展行動,避免負面情緒在群體中蔓延。但是,從恐慌產生的根源來看,醫務社會工作需要多維度的視野才能直抵人心。
第三,以生命教育為主線,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突發的疫情會導致患者數量短期激增,在與疾病抗爭中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是戰斗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道防線。醫護工作人員長時間、高強度、強壓力的工作會導致其出現較強的負面情緒,如不及時干預,會導致心理防線崩潰。醫務社工需整合專業的心理團隊來為醫務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與援助。但是,從基本情況來看,疫情帶來的是對生命與死亡觀念的巨大沖擊。因此,把生命教育與情緒管理相結合的知識整合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哀傷輔導該如何面對遽然而逝的親人。
第四,完善資源整合能力,緩解醫患生活困難。突發的疫情會打亂個體及其家庭日常活動的規律,使其生活失控,陷入無序,導致部分患者及其家庭的部分功能缺失。比如,近期有新聞報道出多起由于父母隔離導致兒童無人照管的情況。在疫情導致無法正常運作的家庭需要社工整合社會力量來提供幫助,避免出現由于家庭功能暫時紊亂導致個體陷入絕境的悲劇。再比如,通過微信、微博求助的信息大量存在,醫務社會工作如何面對床位短缺的現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是資源有效配給的基礎。為了防范下一次危機的到來,如何從醫務社會工作的角度為社會政策層面的制度創新提供支持?也就說,醫療制度的改革應該有社會工作者的聲音。這種聲音能夠從戰略角度、整體視野來解決醫患雙方的實際困難。
總之,疫情表明,醫務社工要深入思考自身的不足及能力建設方向,努力提升自身專業性,積極推進職業化發展,助力我國本土醫務社會工作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