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務研究
“社區為平臺 服務為引領” —— “社區青年匯”專業化探索
時間: 2020-05-13訪問: 2247
一、青年工作對社會管理的重要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反映了中國的治理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所謂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諸行為者,通過平等的合作型伙伴關系,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規范和管理,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在社會治理的語境中,政府不再包攬一切社會事務,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是多元的,政府更多的是引導、規范而非管制。
創新社會治理對社區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國政府的部門和職能設置中,由于沒有專門的青年工作機構,在青年教育、就業、健康、福利等領域,共青團擔負了相當多的政府職能。[[1]]因此,傳統的青年工作與黨的活動及共青團活動分離不開,常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群體的流動更為加速,青年群體的分布更為復雜,青年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多元,傳統的共青團組織已難以適應當代青年群體的特點和青年工作的時代要求。[[2]]如何更好的服務青年群體,尤其是服務好分布于城市中的廣大社區青年,便成為一項重要而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青年工作的概念界定
1、青年工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年齡的分段,青年是指處于15歲至44歲之間的人。在我國,青年工作通常是指共青團組織開展的團結教育青年和動員青年完成各項任務的工作,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有人提出青年工作是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很多方面,涉及內容也很廣泛。[[3]]而為便于研究,本文所指青年工作,是指有共青團有計劃性地開展為青年群體提供各類服務的工作。
2、社區青年工作。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社區”的理解不盡相同,既有“場域”的概念,也有“文化”“生活共同體”的概念等。[[4]]在本文中,社區更強調作為一種地域性的概念,主要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按照這一概念,社區還可分為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而本文的社區主要特指城市社區。社區青年工作,即是共青團指在社區中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性地為青年群體提供服務的各類活動的總稱。
3、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不同于普通的社區青年工作,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屬于社會工作的范疇,它既是一種專業的方法,也是一種專業的服務。陸士楨將社區青少年工作定義為:以調動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社區居民參與為重點,以營造社區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發展環境和引導青少年在能力及范圍內與社會形成互動為目標,動員一切社會資源,服務于青少年,促進社區健全發展。它要求要以青少年發展為中心目標,工作計劃的制定要依青少年的生活情景而定,而非按照千篇一律的固有模式解決問題.[[5]]可見,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強調動員社會資源,在本文中,社會資源特指社區里的各類社會組織,包括三種類型:一是以社區為管理對象的組織,如社區黨組織、街區行政組織、政府下派在社區承擔相關管理職能的組織;二是社區居民自我管理的群眾性、自治性組織,如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三是在社區內活動并參加和承擔某種社區事務管理的組織,如社區社會組織、物業服務企業。所以,本文的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指的就是依托社區組織開展的青少年社會工作。
三、傳統青年工作亟待轉型
一直以來,青年工作是由共青團為主體進行牽頭的。在共青團發展的歷史上,服務青年是在共青團傳統職能——代表和維護青少年權益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共青團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報告中,都提出要代表青年利益、為青年服務的核心思想。[[6]]各級共青團組織也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引導和發動青年群體參與并在活動中服務青年。有學者提出,共青團的活動按內容可分為八大類:思想引導類、組織建設類、服務青年類、權益保護類、志愿服務類、素質拓展類、文化娛樂類、新媒體類。[[7]]這八類活動,基本上都蘊含了服務青年的基本理念。
由于時代的發展,傳統青年工作也面臨一系統的問題。劉俊彥提出,共青團活動內容比較粗放,沒有照顧到不同青年群體的不同特點,活動缺乏針對性。[[8]]孫愛軍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共青團組織面臨覆蓋面日漸縮小、文化引導教育方式滯后、服務能力弱、維權手段缺乏等4個問題。[[9]]王延芳提出,團組織的結構隨著社會結構的調整發生了變化,越高層級的團組織結構功能越健全,越低層級的團組織結構越松散越無力,甚至基層很多團組織出現了組織癱瘓的狀態。同時,社會衍生出形式多樣的新的基層單位,團組織在這些新的組織和單位中最大程度就是建立個形式團組織但是不能實際發揮作用。[[10]]涂敏霞等從青年的多元化需求、多元化供給、新時期青年問題變化等角度闡明共青團組織具有服務單一、壟斷青年服務、反應滯后等問題。[[11]]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年群體的活動范圍更廣、參與領域更為多元、個性化需求日益突顯,加之基層共青團組織在諸多領域中發揮的實際作用日益減弱。因此,傳統的青年工作亟待面臨轉型。而這一轉型壓力在大城市的社區中表現更為突顯。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中西部人口大量流入東南沿海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而這些流動人口中占主體的是青年群體。青年人在各個領域就業,但最終回到社區中生活。在社區中,他們與團組織的聯系無法足夠“親密”。一方面是由于身為流動人口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大城市中的基層團組織也無暇應付數量龐大的外來青年群體。如何對這些流動青年群體提供有效服務,日漸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四、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實踐
(一)香港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經驗
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隨著移民的巨增,香港的社會問題突然增加。為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工作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在60年代末,香港爆發幾次大動亂,各界認識到參與動亂的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社會中的“三無”青少年,他們無職業、未引起社會關注、也無系統組織活動。因此,為解決青少年帶來的社會問題,到60年代后期,尤其是到了1972年,香港開始在社區中設立兒童及青少年中心,提供大量的康樂體育活動。80年代香港政府發表了青少年個人輔導綠皮書,拓展青少年社會工作以及學校、社區、球場等公共場所。最后把地區青少年中心改為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提供全面的社會工作服務。
香港的青年服務,從60年代至今,發展日趨成熟,對內地青年服務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有學者提出,香港青年服務模式具有專業性、前瞻性、個性化服務、資源保障、有效評估等5方面的特征。[[12]]
(1)專業性。具有眾多的社會服務機構參與青年服務,其中不少是專業化的青年服務機構;社工為青年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2)前瞻性。青年服務從補救型服務的服務策略,發展到以預防型服務、發展型服務并重,通過調查研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3)個性化服務。以輔導式、參與式、體驗式的服務模式為主,以團體輔導、小組工作技巧、個案工作、心理咨詢等專業的工作手法,為青年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4)資源保障。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法,無論在資金上還是在社會政策的層面上,都給予必要的支持。
(5)有效評估。香港的青年服務,不少是以項目的形式來進行,項目完成后,注重對服務效果的評估。
總結下來,香港青年服務基本上都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在開展,這一點對內地的社區青年工作具有直接的影響。
(二)內地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展
近年來,內地社會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在政府地推動下,社會工作開始向多個領域滲入并成效明顯。有一些地方積極推動社區青年工作,嘗試用這種工作模式在社區里開展青年服務,解決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需要,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借鑒香港的青少年中心模式,2007年4月,中國青少年宮協會與香港青年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推廣社區青少年空間的計劃,目的是在全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中,引入“服務”的概念和有效的運作模式。[[13]]以及在廣東開展的“青年地帶”品牌項目,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由專業的社工機構承接,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無償服務。除此之外,我國社會工作者對有特殊需要的青年人群開展工作,特別是預防犯罪、吸毒等幫扶幫教,以及為青年而提供的司法社會工作,在廣東、北京、上海地區也受到重視。此外,隨著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日益擴大,青少年服務作為一塊重要的領域,社會工作的介入形式也更為多樣。比如在流動青年服務、流動人口子女服務、家庭社會工作等,在越來越多的地區逐漸開展起來。
總結近年來內地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展,可發現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多元化。政府近年出臺了不少文件支持發展社會工作,廣東、上海等地區也較早推動,這些地區不斷借鑒港澳臺的經驗,發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社會工作,例如學校社會工作、司法社會工作、戒毒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老人社會工作、青年社會工作等。社會工作在各地開花,設計多個領域,發展路徑也各有差異,非常多元化。二是碎片化。雖然各地不斷發展不同領域的社會工作,但是能真正把某個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做好的又不是很多,都普遍處于發掘和探討的階段。聽說醫務社會工作熱門,就有一批人做這個領域的服務,但是,在缺乏相應人才和醫院編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這項工作很難推動,多數醫院只是掛個醫務社工部的牌子而已。因此,各地都在回應中央的政策并大力發展社會工作,但是大多數的服務領域都是很零碎和雜亂的,沒有在專門的領域里發展出一套健全的服務模式,因此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特點。
五、北京“社區青年匯”——一個社區青年工作的專業化探索
(一)“社區青年匯”的基本情況
“社區青年匯”是北京共青團在全市基層社區和商務樓宇等青年聚集的地區建立,針對區域內青年群體開展城市融入、就業創業培訓、交友聯誼、文體娛樂、法律心理服務等活動的一個品牌項目,旨在團結和帶領區域內的廣大青年構建熟悉互信、互助向上、包容和諧的城市社會關系。
2010年,北京共青團在部分城市社區開始試點建設“社區青年匯”。2012年4月,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團市委在全市建設了50家“市級示范社區青年匯”。2013年,北京市16縣區建立了350家規范運營的社區青年匯,對全市85處青年流動大學生群體聚集區域實現全覆蓋。截至2014年5月,北京市共建各類社區青年匯500家。
社區青年匯的服務對象既包括戶籍青年,也包括流動青年,并注重不同青年群體之間的交流。社區青年匯主要依托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活動空間、公共文化活動設施和社區周邊廣場、學校等場地資源,由“總干事+專職青年社工+志愿者”組成骨干工作團隊,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募集資金購買社會工作機構提供專業服務的方式,為城市青年提供交流、參與平臺,實現對青年的團結組織。
(二)“社區青年匯”的探索實踐
1、社區為平臺
社區為平臺是指以社區為本(Community-based)而做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這里的社區為本不同于上文所提及的社區青少年空間,社區青少年空間是中心為本(Center-based),是在社區里為青少年創造一個特定的活動空間和場地,也不同于學校為本(School-based)——在學校里為學生進行的社會工作。這里的社區為本青少年工作指的就是在社區里鏈接社會組織、社區和社工,針對青年人的需求而為他們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
“社區青年匯”是北京團市委發起的一個項目,這一項目跟傳統的政府大包大攬式工作模式有所不同,作為政府一方的代表,北京團市委把許多相關職能都進行了分解,并最終落地到社區中。事實上,以項目的形式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歷來便有,項目式運作甚至是美國青少年工作的一大特色。通過這一方式,使青少年服務預算和開支透明化,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而且通過第三方機構或直接依靠社會對項目實施監管,可以促進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公平、公正,使項目的實效性不斷增強。[[14]]
在整個社區青年匯項目中,北京團市委的角色是制定社區青年匯發展規劃、形成指導意見、規范行業標準等全局性工作,不直接參與社區青年匯的日常管理。而直接參與社區青年匯日常管理的是幾家社會工作事務所。北京團市委以購買服務的形式把社區青年匯的項目外包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讓專業機構運營社區青年匯的項目。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負責招募社區青年匯專職社工、開展社工培訓、配備專職督導、對社工活動進行指導等。社會工作者則要長期駐扎在“社區青年匯”的項目點,負責深入所轄社區,了解并發現青年群體需求,為青年人及社區居民提供專業服務。
以社區為本開展青年社會工作是社區青年匯項目的一大特色。從整個項目的運營模式來看,社區青年匯大都只是配備一名專職社工,而社區青年匯的服務點正是依托在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里的,社工舉辦活動的場地就是利用街道和居委會的活動室、公共文化活動設施和社區周邊廣場、學校等場地資源。社區為本的服務是要融入到社區里,善用社區已有的資源來做服務。
另外,根據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青年匯工作的意見》,社區青年匯是由“總干事+專職社工+志愿者”組成骨干工作團隊,總干事由街道鄉鎮副科級以上干部或社區村副職以上人員擔任,負責統籌協調社區青年匯的相關事務。這就是說社區青年匯總干事是由社區的基層干部兼任的,他/她在社區里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力量,可以幫助社工和整個項目協調適當的資源,例如幫忙利用居委會的平臺為社工宣傳活動,或是鏈接附近的公司、單位的負責人,讓社工的服務能在那里舉辦,又或者是協調社區的場地資源,讓社工有辦活動的場地和空間。可以說,總干事在整個社區青年匯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再者,駐點的專職社工通常都是在社區居委會或街道辦事處里辦公,她/他們基本上也是每天都是和社區居民生活在一起,可以很好地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也和社區緊密的連接在了一起。可以說,社工在整個社區青年匯項目里是一個資源的連接者,他/她們通過整合社區、社會組織、基層干部和社工自身的資源來幫助青年人,一方面讓青年人能夠更加融入社區,享受社區的設施和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在為社區和青年搭建橋梁,讓社區的居民更了解青年人的需求和想法。
2、服務為引領
社區青年匯是回應現實服務需求的結果。針對北京這個首都大城市的新青年問題,例如大量農民工青年涌入北京打工、青年人就業困難、青年人交友圈子狹隘、適婚青年找不到對象、青年買不起房、青年人亞健康問題、部分青年被邊緣化、青年吸毒問題等等,共青團的傳統職能很難涉及到這些青年問題,而社區青年匯剛好填補了這一服務空缺。社區青年匯的服務理念就是為區域內青年群體開展城市融入、就業創業培訓、交友聯誼、文體娛樂、法律心理服務等活動,旨在團結和帶領區域內的廣大青年構建熟悉互信、互助向上、包容和諧的城市社會關系,這正是為了回應現在新青年的需求。社區青年匯舉辦的活動如帶領一些流動青年參觀和認識北京的文化歷史景點,是為了讓他們可以融入到北京本土的生活;舉辦交友聯誼的活動,是為了讓青年認識更多的朋友,也從中學習怎樣與人相處的技巧;舉辦文體娛樂的活動或是比賽,是為了讓青年人走出家門和電子網絡世界,參與健康的活動和鍛煉身體。
社區青年匯舉辦的活動分為常規性的活動,和針對各區縣的特點和特色舉辦的特殊性活動。北京市財政局給予每家青年匯8萬元支持,要求每家社區青年匯每年開展活動的次數不少于48次,其中市級層面統一活動不少于12次;區縣層面組織開展的活動不少于12次;由事務所指導開展的活動不少于12次;社工的自主活動12次。當承接社區青年匯的社工事務所發現一些新的社會青年問題時,社工也可以針對自己社區的青年發展和需求設計活動。例如發現青年人吸毒問題,社工可以針對這個問題在社區舉辦抗毒教育的講座和社區禁毒宣傳教育活動等;發現某社區的青年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有困難,社工便可以舉辦親子教育的活動;發現社區里個別企業的青年員工壓力很大,社工便可以為他們舉辦減壓的活動等等。也就是說,專職社工除了要做市級和區級要求的常規性活動之外,也可以按服務需求,自己設計發展性的活動回應自己轄區內社區青年人的需求。
回應需求是一種社區青年工作的創新。社會工作最重要的是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求,而社區青年匯的項目正是針對北京這個大城市的問題而設計的,也是在回應北京新青年人的需求,讓他們可以融入到社區里、擴大朋友圈、享受一個比較健康的生活,這種青年服務模式正是這個時代的社會所需,也是不同于舊有的“行政化”模式的。
而為了保證“社區青年匯”服務的專業性,北京團市委加大支持力度,還促成了北京厚德社會工作事務所與香港無國界社工達成合作協議,直接購買香港的專業督導服務。自2013年起,北京厚德社會工作事務所聘請了3名全職香港社工,在事務所中擔任督導,而這種聘請全職香港社工的模式在北京屬于首例。香港的督導來到北京之后,第一年主要對一線社工進行直接督導,第二年則在團市委的要求下,幫助厚德社會工作事務所進行本土督導體系的建設。此外,香港督導還通過“社區青年匯”城區訓練營等方式對全市的社區青年匯社工進行培訓。
3、服務模式評價
“社區為平臺+服務為引領”的服務模式,為共青團的工作打開了新的思路,讓社區青年尤其是社區流動青年重新聚攏在共青團的周圍。簡要來說,“社區青年匯”有六大優勢:
一是提升了服務的專業性。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下,為社區青年開展服務的人員主要是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而在當前的項目制工作模式下,每個“社區青年匯”的項目點都會聘請一名專職的青少年社工。這些社工受過專業的訓練或在職培訓,能夠利用專業的工作手法,針對轄區內青年人的特點,設計更加有針對性的服務。與居委會傳統的工作方式相比,專職社工的工作方法更為專業和貼合青年人的需求。
二是彌補了基層團組織力量的不足。以項目的形式,在全市分布500個項目點,每個項目點都設有專職社工。通過社工,各級團組織可以將服務青年、聯系青年的需求傳遞給每個社區,實際上增強了團系統與青年群體的聯系,為做好社區青年工作找到了一條現實途徑。
三是節省成本。社區青年匯就是依托在社區里建的服務點,社工可以善用社區的固有設施和資源,例如辦公地點、社區活動室、球場、公園等公共資源來舉辦活動,不需要政府另外安排其他資源或建設辦公、活動場地來做服務,比起其他模式的項目可以節省不少成本。
四是整合社區資源。利用社區的各種資源,包括場地、企業、商戶等資源,為青年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在鏈接和整合社區的資源,把社區和青年緊密連接起來。
五是增強了項目彈性。社工除了舉辦常規的活動回應北京普遍的青年需求之外,也可以自己設計發展性的活動,回應自己轄區內青年人的特殊需求,服務設計有特色和有亮點。
六是能保持項目的服務質量,北京團市委對項目的執行有一套考核標準,并每半年由各區縣的運營支持中心對社區青年匯的服務質量、服務數量、社工表現等進行評估考核。按照評估結果,項目對承接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及社工進行篩選和淘汰。
六、結論及討論
當前,在創新社會治理背景下,社區青年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亟需打破思路,積極探索。北京團市委開展的“社區青年匯”項目,很好地引入了專業社工資源,依托于社區的資源,讓社工把社區、社會組織、基層干部和社區青年聯動起來,提升了青年服務質量,加強了與社區青年的聯系,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經驗推廣價值。當然,“社區青年匯”項目因在創立之初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項目點擴張較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專職社工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成效有待提升等問題,不過這種專業化取向的探索對社區青年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