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務研究
社區治理“兩鄰理論”與社會工作創新
時間: 2021-04-15訪問: 1329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在“三社聯動”模式下,社會工作更廣泛地嵌入社區治理領域并賦予其新的活力。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扎根于中國文化傳統與道德習俗,切中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脈搏,響應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建構社會工作嵌入社區治理的話語體系與實踐路徑,仍是當下學者與社會工作者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社區治理“兩鄰理論”的內涵
“兩鄰理論”是新時代加強和完善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建立新時代和諧鄰里關系的新思想。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沈陽市沈河區多福社區居民座談時指出“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深刻點明了社區治理領域長期存在的難點問題,即如何建立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解決這一問題,不能“見物不見人”,在滿足基本的資金、物力支持后,更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分散的群眾個體匯聚起社區建設的合力。
“與鄰為善”強調在社區范圍內的道德教化與文化熏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貫徹于社區鄰里之間,內化于情感,從而營造充滿溫情的鄰里氛圍;“以鄰為伴”則強調在社區居民之間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系,通過把居民組織起來,激活居民社區參與的內生動力。前者塑造精神情感,后者搭建關系網絡,一內一外互為表里,從而構建起超越家庭親緣性而達至社區地緣性的“公共美德”,形成睦鄰愛鄰、守望相助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社區因其一定的空間聚集性,形成了天然的鄰里單元,將原本孤立的個體整合為社區結構的重要原子。穩定固化的空間形態帶來相對緊密的耦合關系,凝結為相對緊密的關系紐帶,“遠親不如近鄰”就是對這種關系的表述和贊頌。然而在我國城市社區存在著“有緣千里來相會,無奈對門不相識” 的尷尬局面,鄰里交往被物理和情感雙重阻隔。學界在解釋這一現象的研究路徑中,大致呈現兩種思路,一種從“個體行為”的角度出發,分析個體對鄰里信任或互惠關系的感知與判斷,進而研究對參與鄰里互動的主觀意愿度。研究認為,影響居民個體參與鄰里互動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收入、教育水平與住房產權:收入與教育水平較高的個體,其參與社會交往的范圍更趨向于工作、專業與興趣領域;未能擁有住房產權的個體,往往缺乏對鄰居的天然親切感。另一種思路從宏觀的“空間結構約束論”出發,分析社區空間的結構性轉變對鄰里關系的影響。研究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快速的城鎮化與人員流動使得城鄉社區居民之間的異質性不斷增強,進而鄰里之間的依存度被大幅降低,消極的社會參與取代了原來“熟人社會”的樣態。
不論從哪種視角進行分析,“兩鄰理論”都是對重塑良好的鄰里關系,還原溫情、互助的社區風貌的直接回應。從“個體行為”視角進行分析,“與鄰為善”重塑了鄰里的信任關系,“善鄰”不僅體現在道德上的“友善”,同時體現在情感上的“親善”,形成社區大家庭的精神感召;“以鄰為伴”則打破了鄰里間的溝通阻塞,“伴鄰”以良善的互動關系強化鄰里間的互惠交流,進而增強社區居民參與鄰里互動的主觀意愿。若從“空間結構約束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兩鄰理論”的實踐則有助于提升居民間的生活依存度,有效消弭社區異質性的影響,居民個體的社會標簽與掌握的社會資源被極大淡化,居民以無差別的平等地位參與鄰里互動,個人主義將部分讓位于社區共同體下的集體主義。
“兩鄰理論”與社會工作的契合關系
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專業性工作介入社區治理領域,其優勢在于強大的實操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社會工作的體系構建尚不夠完善,而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支持。而社區治理“兩鄰理論”與社會工作的實踐特點形成天然契合,回應了這一現實痛點。
根據2014年世界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發展聯合大會上發布的全球社會工作定義,其核心準則為“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和尊重多樣性”,這一準則指導了近年來各國以本土化實踐為基礎的社會工作發展,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兩鄰理論”的內涵與邏輯與這一準則達成了內在一致,尤其在社區治理領域實現了兩者的契合。
(一)“兩鄰理論”契合社會工作維護社會正義的價值追求
社會工作話語下的社會正義,是指消除社會不公,維護社會平等,從而增進人民福祉?!皟舌徖碚摗彼珜У纳鐓^鄰里關系,追求的是社區居民擁有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決策權,享有社區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良好局面。首先,社區的發展首先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日常工作開展,這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平等參與社區活動的物質條件,居民可以在社區活動室、圖書館、放映廳、健身室等場所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其次,“與鄰為善”要求社區鄰里間達成親密的伙伴關系,從身份認知上消除階層差異,促進鄰里間的和諧友善;再次,“以鄰為伴”強調了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共同參與,規避了決策的不平等因素,從而保障了社區居民的共同利益。社會工作為弱勢群體提供生活幫扶、為社區居民舉辦普惠的文娛活動、為居民提供協商議事的決策平臺,這些都是“兩鄰理論”的生動實踐。
(二)“兩鄰理論”契合社會工作保障基本人權的工作目標
社會工作意義上的保障人權,在于根據不同社會群體提供不同服務,以保護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權利、殘疾人權利等為主要內容,既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精神層面。而“兩鄰理論”的價值同樣在于其深厚的人文關懷性,強調以人為本,回應了社區治理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指出了社區居民滿意與否是評價社區治理效能的根本標準?!皟舌徖碚摗钡幕A是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對弱勢群體權利的保護,同時通過制度動員和精神感召,借助社區內各方力量,保障社區居民的生存與發展,在維護弱者權益的基礎上,更實現了對人權保護的示范和宣傳作用,培養了居民的權利意識。
(三)“兩鄰理論”契合社會工作培育居民集體責任的實踐導向
無論社會工作所追求的“社會公平”價值取向,抑或社會治理所追求的“善治”理念,都倡導以共有的集體責任,引導各方參與協作,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兩鄰理論”對于集體責任感的培育,則起到了價值引領與實踐引導的雙重作用。通過倡導“兩鄰理論”,居民不再把自己割裂為社區建設的“局外人”,而是社區大家庭的一分子,形成強大的身份認同。同時,通過“兩鄰理論”的實踐,可以發掘廣泛的、包容的、可調和的公共利益,營造真實、多樣化的民主參與內容。在和諧的鄰里關系之下,廣泛的社區公共事務從行政化的決策議程進入民主參與范疇,營造“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集體氛圍,每個人都將社區建設的責任感植根于內心,互助互愛的鄰里關系也提升了溝通合作的效率與成果,社區居民從集體活動與集體決策中提升了存在感與獲得感。
(四)“兩鄰理論”契合社會工作體現居民多樣性需求的工作方法
所謂“以鄰為伴”并不是要求抹除一切社區居民的個體化特質,將集體意志強壓給個人,而是倡導居民以多樣化特質參與公共協作,而協作的基礎就是不同個體的專長互為補充,從而促進治理成果的優化。同時,要做到“與鄰為善”,就要尊重鄰里間的文化、習俗、信仰差異,在單元樓宇間形成“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良好氛圍。對社會工作而言,由于個體需求的差異化,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時要考慮目標群體的特性,在思想上善解對方之意,在工作方法與內容上具有針對性,方可有效化解矛盾,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兩鄰理論”指導社會工作創新的路徑
在社區治理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建設的最終落地,需要社會工作以其獨特的專業優勢來推進。在新時代背景下,社區工作被賦予了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兩鄰理論”實現了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自洽,且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用“兩鄰理論”指導社會工作創新,對于塑造社區和諧文化,促進社區良性發展,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提供了有效的實踐路徑。
(一)人民情懷是社會工作創新的深厚土壤
社會工作發展的原初狀態,就是為弱者或困難群體提供幫扶,以實現社會發展的平等性?!皟舌徖碚摗睆娬{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精神需要與自治權利。這就要求社會工作創新要將人民情懷置于首位,把滿足居民需要作為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社區營造為居民情感的家園。在推進工作創新過程中,要重點照顧弱勢群體的訴求,不僅要做好服務更要做好引導,在滿足其正常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挖掘其潛能與活力,促進其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維護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二)構建新型社區“共同體”是社會工作創新的重要內容
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工作發展必須實現科學化、精細化與專業化的轉型。在介入社區治理,尤其是在“兩鄰理論”的倡導下,社會工作要加強“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與“共同體”制度的建設。在開展社會服務工作中,要努力構建起“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新型善鄰伴鄰社區和諧關系,倡導“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共同體精神,開展社區公益、志愿服務等各項活動,組織共同學習、娛樂的活動機制,拉近人們的溝通距離,促進人們的情感生活交往,鼓勵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三)有效實現“三社聯動”是社會工作創新的主要路徑
近年來,“三社聯動”在社區治理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人才為支撐的聯動格局,在發揮資源配置優化、賦予社區治理活力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但“三社”之間如何建立良好的協調合作機制,從而更充分發揮體系優勢仍待明晰。“兩鄰理論”的發展及其在社區治理的嵌入,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首先,社會工作者與居民之間要形成良善的伙伴關系,由以往關注于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向社區化、在地化轉變,避免服務工作不接地氣,著力提升社會工作的服務效果;其次,社會工作者與社會組織之間形成良善的伙伴關系,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杠桿作用,使優質社會資源向社區涌流,同時注重培育社區自組織,將社區居民組織和凝聚起來;再次,社區、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之間要形成良善的伙伴關系,既要注重各自分工,又要避免各自為政,應在共同的價值引導下團結協作,將各方力量整合成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合力。
結論
“兩鄰理論”使社區居民將其情感歸屬與交往關系,從家庭的親緣性關系擴展至社區鄰里的地緣性關系,能有效營造和諧互助的社區氛圍,增強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兩鄰理論”對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鑒,未來或可成為社會工作創新發展的“中國經驗”。